close
硬體、軟體、與韌體

  電腦組成的元件大致可分為硬體與軟體兩個部分,凡是眼睛看得見、手摸得到的都稱為硬體;程式寫出來、必須安裝在電腦上執行的則歸類為軟體。
  由於電腦最原始的功用是用於計算與處理資料上,所以、傳統上按照處理資料的方式可以分為輸入、輸出、處理與儲存四個部分。今日的處理與儲存都直接於主機之中完成了,所以之後就不再分開介紹。

認識硬體
  個人電腦上的硬體,大致上可以分為主機與周邊裝置二者,看起來四四方方的鐵盒子就是主機了,上面有著各式的插孔與開關…等;需要靠各類接線與主機相連的,則稱之為周邊裝置。
  一般人所說的主機,其實指的是機殼,機殼打開之後才是整台電腦運作的核心。主機裡頭最底下、插了一堆線和卡片的就是所謂的主機板,而橫插在上面的是介面卡,在大風扇之下則是CPU,在大風扇邊插著1~2條的RAM,此外、還有零零總總的排線……等。

  不論設備如何演變,個人電腦的內部配置始終仍維持如右圖的方式,除了主機板的限制之外,周邊零件的尺寸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右圖的解說~
A:放置電源供應器的位置

B:放置主機板的位置
C:插擴充介面卡的位置
D:安裝光碟機...等裝置的位置
E:安裝硬碟、軟碟機的位置
F:機殼上的開機、音效、USB都是透過此處的線路來連接


  除了介面卡之外,其餘的裝置都需要靠長得扁扁的「排線」和主機板做連結,另外,主機中最顯眼的一捆彩色的線就是「電源線」。所有接了排線的裝置都得要再接一條電源線才能運作,所以說、電源線是主機的生命之線也不足為過呢。
排線的圖稍候補上~

  主機之外的設備,則通稱為周邊裝置。周邊的發展也從早期的多種介面、單一功能,到今日的統一介面、多種功能,其種類之多,令人目不暇給。
下面就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一、 輸入裝置
  鍵盤與滑鼠就是最基本的輸入設備,所謂的輸入裝置是能夠將資料或指令傳進電腦裡的設備,包含了所有能將資料輸進電腦中的設備。

二、 輸出裝置
  舉凡能夠將資料以各種形式傳遞給使用者的設備都算是輸出裝置,從輸出畫面的螢幕,輸出聲音的耳機、喇叭,到輸出圖像的印表機…等等。

三、 輸出入裝置
  有些設備不但能夠傳入資料,同時也能夠傳出資料,像是較早期的數據機(Modem),以及現在主流的網路卡…等等,而它們的主要功能就是大家熟悉的上網(連接網路)。

四、 儲存裝置
  除了以往內藏在主機裡頭的軟硬碟之外,現在流行的隨身碟、外接硬碟、燒錄機……等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功能當然是備份、儲存資料。


小知識
經過處理資料的叫「資訊」information;未經處理的資訊叫「資料」dat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Service Master 的頭像
    E-Service Master

    電腦資安小幫手

    E-Service 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