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軟體、與韌體

  電腦組成的元件大致可分為硬體與軟體兩個部分,凡是眼睛看得見、手摸得到的都稱為硬體;程式寫出來、必須安裝在電腦上執行的則歸類為軟體。
  由於電腦最原始的功用是用於計算與處理資料上,所以、傳統上按照處理資料的方式可以分為輸入、輸出、處理與儲存四個部分。今日的處理與儲存都直接於主機之中完成了,所以之後就不再分開介紹。

認識硬體
  個人電腦上的硬體,大致上可以分為主機與周邊裝置二者,看起來四四方方的鐵盒子就是主機了,上面有著各式的插孔與開關…等;需要靠各類接線與主機相連的,則稱之為周邊裝置。
  一般人所說的主機,其實指的是機殼,機殼打開之後才是整台電腦運作的核心。主機裡頭最底下、插了一堆線和卡片的就是所謂的主機板,而橫插在上面的是介面卡,在大風扇之下則是CPU,在大風扇邊插著1~2條的RAM,此外、還有零零總總的排線……等。

  不論設備如何演變,個人電腦的內部配置始終仍維持如右圖的方式,除了主機板的限制之外,周邊零件的尺寸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右圖的解說~
A:放置電源供應器的位置

B:放置主機板的位置
C:插擴充介面卡的位置
D:安裝光碟機...等裝置的位置
E:安裝硬碟、軟碟機的位置
F:機殼上的開機、音效、USB都是透過此處的線路來連接


  除了介面卡之外,其餘的裝置都需要靠長得扁扁的「排線」和主機板做連結,另外,主機中最顯眼的一捆彩色的線就是「電源線」。所有接了排線的裝置都得要再接一條電源線才能運作,所以說、電源線是主機的生命之線也不足為過呢。
排線的圖稍候補上~

  主機之外的設備,則通稱為周邊裝置。周邊的發展也從早期的多種介面、單一功能,到今日的統一介面、多種功能,其種類之多,令人目不暇給。
下面就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一、 輸入裝置
  鍵盤與滑鼠就是最基本的輸入設備,所謂的輸入裝置是能夠將資料或指令傳進電腦裡的設備,包含了所有能將資料輸進電腦中的設備。

二、 輸出裝置
  舉凡能夠將資料以各種形式傳遞給使用者的設備都算是輸出裝置,從輸出畫面的螢幕,輸出聲音的耳機、喇叭,到輸出圖像的印表機…等等。

三、 輸出入裝置
  有些設備不但能夠傳入資料,同時也能夠傳出資料,像是較早期的數據機(Modem),以及現在主流的網路卡…等等,而它們的主要功能就是大家熟悉的上網(連接網路)。

四、 儲存裝置
  除了以往內藏在主機裡頭的軟硬碟之外,現在流行的隨身碟、外接硬碟、燒錄機……等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功能當然是備份、儲存資料。


小知識
經過處理資料的叫「資訊」information;未經處理的資訊叫「資料」data。

E-Service 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日的個人電腦市場主要有兩大陣營,而這兩大陣營分別是開放式架構的IBM PC,與封閉式架構的Apple的Mac,本站介紹的為IBM PC系統,它同時也是市面上的主流。

PC – 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

  PC的由來,為1981年時,美商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所使用的名字,而當時的IBM PC便是今日個人電腦的老祖宗。

早期的電腦體積上有一間房子這麼大,並且使用真空管做為核心,一直到了20世紀後的60年代才逐漸由電晶體取代,而到了70年代後、積體電路技術的引進,才使得「電腦」轉變為「個人電腦」,並開始步入家庭。



左圖為IBM PC問世時,請當時的知名演員卓別林為其代言的廣告。

一台電腦的主要構造如下:
一、 螢幕(顯示器)
二、 主機
①、 主機板(Main Board)
②、 中央處理器(CPU)
③、 記憶體(Ram)
④、 硬碟機(HD)
⑤、 軟碟機(Floopy)
⑥、 光碟機(CD/DVD-ROM)
⑦、 電源供應器(Power Supply)
⑧、 擴充卡
三、 鍵盤(Keyboard)
四、 滑鼠(Mouse)
五、 喇叭(Speaker)


小知識

Comprter原本指的是從事計算行業的人,而他們在計算的時候則必須要藉助於一些工具(如算盤),那些工具則可以說是電腦概念上的始祖。

E-Service 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長久以來一直是全球電腦生產的重鎮,而各類電子零件(電腦零組件)的價格更是便宜的驚人,尤其是有著「台北秋葉原」之名的「光華商場」,更是打出了『世界最便宜』的招牌……,電腦已然成為家家戶戶都有的配備之一了。
  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如今的電腦技術已經相當的成熟了,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電腦」之外,玩家們自行組裝的「白牌電腦」在市場上也有著一席之地。不論其是否為專業玩家,一旦到了光華商圈都會看到許多使用者詢問諸如:加RAM、換HD…之類的事情。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自行處理這種「小事情」,而準系統的普及之後,這類狀況更加明顯。

  不論在什麼年代,DIY總是有一股莫名的吸引力,而電腦的DIY(自行組裝)除了價格便宜之外,還有著靈活、快速、美觀…等各類優點,但是相對的,在維修、穩定、效能…這些問題上,也都是玩家的一種考驗。
  電腦用久了之後常常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人會怪罪於牌子太爛,有些人則會覺得是組裝的人技術太差,但是、花了一大筆錢,卻得不到想要的效果,著實是令人生氣的事情吧。
其實、許多的問題並非出自於電腦,而是使用者本身的問題、只是自己沒發現而已。
相信許多USER都有過同樣的困擾,電腦忽然之間不動了、除了感到莫名其妙之外,心中難免會冒出「明明正常使用,怎麼會突然壞了?」「八成哪裡偷工減料吧!」「搞不好零件被偷換過了…!?」
  這時候先別急,正如之前提過的,本書除了「裝」之外,還告訴你如何「修」電腦,同時、還告訴你如何檢查零組件的規格。

  電腦組裝DIY其實一點都不難,正如同本書標題,其實、一隻訓練有素的猴子都能做到,而且、DIY不表示你得要整台通通自己裝,有時候、加點零件,換點配備,也能夠讓自己受益良多,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增加自己的知識。
筆者從事電腦的相關行業多年,若是把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歸納成一句話來表達,那就是『無知真是可怕』!
  隨便舉個例子來說:有位使用者用玻璃清潔劑把CRT螢幕擦的「亮晶晶」、還抱怨「太刺眼」,其實清潔螢幕就該使用專用清潔劑;另外有位USER認為硬碟裡面是真空的會爆炸,因此、常常緊張兮兮的。
  為了減少這些讓人啼笑皆非的真實案例,本書特地在每一章的最後,附上了使用電腦的注意事項,以及電腦的小常識,來增加大家的知識與常識。

E-Service 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要使用掃描器,只需要按個鍵就好了,在此就不討論掃描器的使用方式。
掃描器與數位圖檔息息相關,在此針對幾個常見的術語稍做介紹~「色彩品質(模式)」、「檔案大小」與「影像處理」

色彩模式

在Windows系統下,桌面上按「右鍵」、「內容」,選取「設定值」即可看到色彩模式。一般常用的模式為16 bit or 32 bit,底下就做個簡單的說明。

色彩模式表

位元數 色彩數 定義
1 bit 2色 Black / White(黑白模式)
8 bit 256色

256階 Grey Scale(灰階模式)
16 bit 65536色 High Color(高彩)
24 bit 一千六百萬色 True Color(全彩)
32 bit 一千六百萬色 True Color(全彩)

檔案大小

圖檔的檔案=(寬度 x 水平解析度)x(高度 x 垂直解析度)x(色階位元數 / 8)

舉個例子來說:一張4*6的照片,當我們用1200dbi 、24bits的模式去掃瞄後,會產生
(4*1200)*(6*1200)*(24/8)=10368000 bytes大小的檔案
1024bytes = 1k、1024k = 1MB
所以會產生約 9.8MB的圖檔(這裡指的是BMP格式的檔案)

影像處理

這裡就牽涉到輸出、也就是列印出來的問題了。基本上、數位化的影像分為RGB、與CMYK兩種。

RGB 指的是紅、綠、藍,螢幕的三原色(不是紅黃藍歐)。
CMYK 指的則是青色(Cyan)、洋紅(Magen)、黃(Yellow)、黑(Black)四種。
一般來說、影像處理(螢幕顯示)時、會採用RGB模式,而輸出時則採用CMYK模式。兩者為互補色系,在應用上亦是相輔相成的。
附帶一題、許多彩色印刷與平面印刷也是採用CMYK模式。

E-Service 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的流程是以「一顆硬碟」、「單一WINDOWS系統」所設定的。
  1. 分割硬碟&建立磁區
    一顆新買回來的硬碟裡頭是一片空白,在安裝之前得要先劃分出「
    主分割區」與「延伸分割區」。其中、主分割區用來安裝系統與應用程式,而延伸分割區則可以再劃分出數個「邏輯磁碟區」。
    主分割的比例雖然是看各人喜好而定,但是以WINDOWSXP而言,基本要求為2G,若再將一堆零零總總的軟體算進去、至少得要個10G以上才夠用吧!邏輯磁碟區則沒有太多限制,但原則上不要超過三個。
  2. 安裝作業系統
    如果你使用的是WINDOWS的原版光碟進行安裝,這時候只需要按幾個鍵、把C磁碟格式化之後就可以繼續安裝了。
    至於想要用
    快速格式化還是一般格式化呢?今時今日的硬碟技術已經相當純熟了,筆者建議可以先選擇快速格式化,等到系統安裝完成之後、再利用軟體詳細的檢查有無磁碟壞軌。
    至於安裝過程中的設定呢,筆者建議在此可以先通通省略,等到安裝完成之後再並設定。
  3. 安裝驅動程式
    安裝完成之後、自然是安裝驅動程式啦,在此、筆者建議依照「晶片組」、「顯示卡」、「音效卡」、「網路卡」、其他硬體裝置的順序。
  4. 檢視硬體裝置
    安裝完驅動程式之後,可以到裝置管理員裡頭察看有沒有打X或是問號的裝置。有的話呢、別忘了將驅動程式補上歐
    我的電腦上按右鍵,選擇管理、再選擇
    裝置管理員即可。
  5. 調整使用者介面
    依照自己的喜好調整操作介面。
  6. 做系統的原始備份
    可以用GHOST,或是類似的軟體做一個安裝完成後的初次備份。
  7. 安裝防毒軟體
    在安裝其他的軟體與上網之前,一定要先安裝防毒軟體避免中毒。
  8. 安裝應用軟體
    像是OFFICE、繪圖軟體、DVD播放這類......
  9. 設定其餘使用者
    如果是家人一同使用的電腦,別忘記個別的設立帳號與密碼歐
  10. 安裝或設立還原點
    至此、系統已經安裝置一個段落了。別忘記為安裝好的系統做個備份或是設個還原點~
完工~

E-Service 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許多時候會在「新增移除程式」內,發現已經移除的軟體,想要再次移除的時候,卻又告訴你「此軟體已經移除」之類的話。
那麼、如何移除『在「新增移除程式」中只剩下軟體名稱』的軟體呢?
有以下兩種方法:

  1. 利用『登錄編輯器』清除「新增移除程式」的幽靈軟體
    在「開始」「執行」輸入regedit,然後找到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Uninstall」
    位置,內含所有軟體的名稱,可以手動的將某個已除名的軟體刪除,新增移除就不會看到該軟體名稱了。
    PS.不能夠亂刪歐~
  2. 利用「超級兔子」之類的系統輔助程式。

E-Service 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時候為了防止別人亂動電腦,會在BIOS裡頭設定開機密碼。但是設定完成之後卻忘記了怎麼辦呢?別怕、這時候照著做就對了~~

工具:主機板說明書、十字起子、尖嘴鉗

  1. 免開機破解:Debug - 只用於無法進入BIOS
    正常開機、按F8進入選單、選5進入純DOS,進入c:\windows\command\
    輸入Debug,指令如下
    -o 70 20
    -o 71 21
    -q

    現在BIOS中的密碼被清除了
  2. 調整放電:連開機也被鎖住了
    打開機殼前最好將電源完全拔除
    查說明書,清除COMS設定的JUMP在哪裡,如何調整,把插在1-2針腳的跳線帽夾起、插到2-3針腳上(Clear COMS),
    插回電源、開機(AT規格的版子需要重新開機才能清除,MIB2),
    關機後JUMP記得調回去....
    BIOS中的設定因為完全清除了,需要重新設定才能正常開機。
  3. 強迫放電:最簡單的方法---拔掉電池(數十秒 ~ 一分鐘)

E-Service 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MI BIOS
1 短聲  >>>>DRAM 刷新錯誤
2 短聲  >>>>DRAM ECC檢查(同位檢測)錯誤
3 短聲  >>>>DRAM 檢查失敗(基本64KRAM)
4 短音  >>>>系統時鐘錯誤
5 短聲  >>>>CPU 錯誤
6 短聲  >>>>鍵盤/鍵盤控制器 錯誤
7 短音  >>>>CPU中斷錯誤
8 短聲  >>>>顯示卡記憶體錯誤
9 短聲  >>>>ROM 錯誤(Bios損壞)
10短音  >>>>CMOS 關機暫存器寫入讀取錯誤
11短音  >>>>快取記憶體故障
1長3短  >>>> DRAM錯誤
1長8短  >>>>顯示測試失敗/或螢幕連接錯誤

Award BIOS
1 短聲  >>>>系統啟動正常
2 短聲  >>>>CMOS設定錯誤
1長1短  >>>>DRAM錯誤
1長2短  >>>>顯示卡或螢幕連接錯誤
1長3短  >>>>鍵盤錯誤
1長9短  >>>>ROM錯誤(BIOS損壞)
不斷長聲 >>>>DRAM未插好
不斷急響 >>>>電源有問題
不斷地響 電源,顯示器未和顯示卡連接好

IBM BIOS
無嗶聲  >>>>電源供應器或主機板完全損壞
持續   >>>>主機板嚴重損壞
1 短聲  >>>>系統自我測試,情況正常
2 短聲  >>>>自我測試發現錯誤(錯誤訊息顯示於螢幕上)
持續短聲 >>>>電源供應器或主機板損壞
1長1短  >>>>主機板有錯誤
1長2短  >>>>顯示卡(MDA、CGA)錯誤
1長3短  >>>>顯示卡(MGA、VGA)錯誤
3 長聲  >>>>鍵盤錯誤

E-Service 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