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 值 敘 述

      0  0x0000 作業完成。
      1  0x0001 不正確的函數。
      2  0x0002 系統找不到指定的檔案。
      3  0x0003 系統找不到指定的路徑。
      4  0x0004 系統無法開啟檔案。
      5  0x0005 拒絕存取。
      6  0x0006 無效的代碼。
      7  0x0007 儲存體控制區塊已毀。
      8  0x0008 儲存體空間不足,無法處理這個指令。
      9  0x0009 儲存體控制區塊位址無效。
      10 0x000A 環境不正確。
      11 0x000B 嘗試載入一個格式錯誤的程式。
      12 0x000C 存取碼錯誤。
      13 0x000D 資料錯誤。
      14 0x000E 儲存體空間不夠,無法完成這項作業。
      15 0x000F 系統找不到指定的磁碟機。
      16 0x0010 無法移除目錄。
      17 0x0011 系統無法將檔案移到 其他的磁碟機。
      18 0x0012 沒有任何檔案。
      19 0x0013 儲存媒體為防寫狀態。
      20 0x0014 系統找不到指定的裝置。
      21 0x0015 裝置尚未就緒。
      22 0x0016 裝置無法識別指令。
      23 0x0017 資料錯誤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24 0x0018 程式發出一個長 度錯誤的指令。
      25 0x0019 磁碟機在磁碟找不到 持定的磁區或磁軌。
      26 0x001A 指定的磁碟或磁片無法存取。
      27 0x001B 磁碟機找不到要求的磁區。
      28 0x001C 印表機沒有紙。
      29 0x001D 系統無法將資料寫入指定的磁碟機。
      30 0x001E 系統無法讀取指定的裝置。
      31 0x001F 連接到系統的某個裝置沒有作用。
      32 0x0020 The process cannot access the file because it is being used by another process.
      33 0x0021 檔案的一部份被鎖定, 現在無法存取。
      34 0x0022 磁碟機的磁片不正確。 請將 %2 (Volume Serial Number: %3) 插入磁碟機 %1。
      36 0x0024 開啟的分享檔案數量太多。
      38 0x0026 到達檔案結尾。
      39 0x0027 磁碟已滿。
      50 0x0032 不支援這種網路要求。
      51 0x0033 遠端電腦無法使用。
      52 0x0034 網路名稱重複。
      53 0x0035 網路路徑找不到。
      54 0x0036 網路忙碌中。
      55 0x0037 The specified network resource or device is no longer available.
      56 0x0038 The network BIOS command limit has been reached.
      57 0x0039 網路配接卡發生問題。
      58 0x003A 指定的伺服器無法執行要求的作業。
      59 0x003B 網路發生意外錯誤。
      60 0x003C 遠端配接卡不相容。

E-Service 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癌症,是可以藉由生活中的習慣與小細節來作自我偵查

  文╱和信致 癌中心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簡哲民  

    脂肪癌病從民國七十一年起就名列國內十大死因首位。目前死亡率已躍升二倍,男性 死亡率為女性二倍。 依衛生署八十六年癌病發生率的統計發現,女性前十名的癌病分別為:子宮頸癌、女性 乳癌、結腸  直腸癌、肺癌、肝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卵巢癌、腎 及其他泌尿器官癌。男性則為:肝癌、肺癌、結腸直腸癌、胃癌、 口腔癌、鼻咽癌、攝護腺癌、膀胱癌、食道癌及皮膚癌。男 性前五名變化最多的是結腸直腸癌躍升為第三名,口腔癌躍  升為第五名,女性則以子宮頸癌、乳癌、結腸直腸癌分列前三名,但肺癌及肝癌分列第四、五名,由這 前十大發生率可 發 現,七成的癌病都跟飲食習慣有關係,飲食中有些致癌危險因素是可控制的,應盡量避免之。  

 


 
早期偵檢

   
早期診斷及正確治療,在很多初期癌病都可以求得 90%以 上的治癒率,癌病的早期偵檢都要仰賴自己,如果有家庭癌病病史、 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或長久暴露在致癌物下,都要『提高警 覺』,一旦有了『重要警訊』,就要馬上找專科醫師檢查,不 要忽視延誤就醫而失去早期發現的機會。
   
下列是十一種癌病的警訊,如果有了下列的危險因子,最好提高警 覺,及早就醫。

早期偵檢十一種疾病

 癌症

提高警覺

重要警訊

肺癌

每天吸菸半包以上
20
歲 以前開始吸菸
經常接觸煙氣及工廠煙塵
工 作上與石綿有關

持續性咳嗽
持續性肺感染
持續性胸部疼痛
咳痰中帶血絲
聲音沙啞

乳癌

家族病史
50
歲 以後才停經
攝取高脂肪食物
高 齡初產婦
終身未懷孕者

乳房或乳頭疼痛
乳頭分泌物或凹陷
硬塊
乳房皮膚水腫或潰瘍
腋窩淋巴結腫大

子宮頸癌

多位性伴侶
過早性接觸
(18歲以前 )
人類乳突病毒感染

性行為後出血
陰道出血或分泌物
停經後陰道出血
骨盆腔疼痛

口腔癌

大量吸菸
嚼檳榔
喝酒

不痛或不易癒合的傷口
異常腫塊
粘膜白斑症

喉癌

吸菸

聲音改變
喉嚨異物感

鼻咽癌

煙燻
鹹魚

單側耳鳴或聽力改變
鼻血、複視
頭痛
頸淋巴結腫大

食道癌

喝烈酒或吸菸
醃漬菜

吞食時有異物感
食物難以下嚥疼痛
體重下降

胃癌

進食過多煙燻或醃漬物
大於
50

胃不適
血便

肝癌

患有B型 肝炎及肝硬化
經常攝取含黃麴毒素食物

右上腹脹痛
輕度黃疸

膀胱癌

染料工人
烏腳病地區

血尿
排尿不適

大腸直腸癌

有大腸息肉的病史
有家族史
有潰瘍性大腸炎病
攝取高脂肪食物

大便習慣改變
血便

 

早期預防

1.
生活型態的改變


 有七 成的癌病都跟飲食習慣有關,目前有證據顯示,部分致癌的危險因素是可以控制的,其中飲食佔35%、抽菸佔30% 、其他佔35%,故要注意下列項目:

 (1) 不吸菸及拒絕二手菸:可減少罹患肺癌或口腔癌的機會。

(2) 不嚼檳榔:可減少罹患口腔癌的機會。

(3) 避免過度曝曬於烈陽下:可減少罹患皮膚癌的 機會。

(4) 單一性伴侶及避免太年輕發生性關係:可減少 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

(5) 減肥:可減少罹患乳癌及子宮內膜癌的機會。

(6) 多吃均衡生鮮及多種食物,水果類、蔬菜類、 五?#92;類、油脂類、魚、肉、豆、蛋、奶類。

(7) 增加纖維質的攝取,水果、蔬菜、五?#92;,及未加工的豆類。

(8) 多食用深色的蔬菜水果,維生素AC含 量多來自深色的蔬菜,深或黃色的蔬菜如柑橘類水果,淡色肉的水果。

(9) 降低脂肪的攝取,不超過總熱量的30%以 上。做法為肉類要去皮,食用低脂或脫脂牛奶或奶製品,少吃含豐富奶油的點心,食物清蒸、水煮、烤、滷及燉法都可,避免食用反覆油炸的 油。

 

2. 注意家族癌病病史

 癌病家族病史要特別注意,有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胃癌、乳癌,及視網膜神經纖維瘤者,常 容易罹患該癌病,有家族史的人一旦罹患癌病,通常發病年齡較年輕,常為多發病灶。

3.
職業性危險


 因工作而接觸了?#92;多有機及無機物質 導致有致癌的可能性 , 但這些致癌物皆缺乏立即且明顯警訊。有些物質看似無害,但在10~20年後可能致癌。

   
若在工作上無法避免時,則須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接觸或暴露,這些物質在無機物質方面包 括鉀、氧化鐵、鎳、皮革塵及石綿等,有機物質包括石臘、石油、瀝青、苯及聚氯乙烯,放射線是另一個重要的致癌因素,最好能減少不必要 的照射。

4.
環境危險性


 
每 人每日皆可能暴露於致癌物質中,應儘可能減少已知之致癌物的攝取。

(1) 避免用含硝酸鹽或亞硝酸鹽保存的肉類,如培 根(火 腿 )及香腸。

(2) 盡可能避免食用色添加物。

(3) 避免使用含有聚氯乙烯的塑膠膜或布料包紮食 品並儲存。

(4) 所有青菜及水果均須充分清洗覆?#92;於表面的除蟲劑 ( 如農藥)

(5) 避免食用人工甘味料。

 

    癌病是很可怕的病,如能知己知彼,在早期發現正確治療,則有機會痊癒,癌病的早期偵檢完全要 靠自己,如果有了可能致癌的警訊,要及早就醫,早期發現。平常則要做到每天防癌 (注意每天生活飲食類別及環境的 致癌物), 每週防癌(檳 榔族每週口腔自我檢查,有大腸癌家族史者,大便時注意大便的大小、有無血便 ),每月防癌(女 性 月經來 後第一週做乳房自我檢查),每半年防癌(吸菸族每半年一次胸部 X光 檢查), 每年防癌(每 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一定要自己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才能早期偵檢出癌病,經正確治療後,就可得到高 的治癒率。

E-Service 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硬體、軟體、與韌體

  電腦組成的元件大致可分為硬體與軟體兩個部分,凡是眼睛看得見、手摸得到的都稱為硬體;程式寫出來、必須安裝在電腦上執行的則歸類為軟體。
  由於電腦最原始的功用是用於計算與處理資料上,所以、傳統上按照處理資料的方式可以分為輸入、輸出、處理與儲存四個部分。今日的處理與儲存都直接於主機之中完成了,所以之後就不再分開介紹。

認識硬體

  個人電腦上的硬體,大致上可以分為主機與周邊裝置二者,看起來四四方方的鐵盒子就是主機了,上面有著各式的插孔與開關…等;需要靠各類接線與主機相連的,則稱之為周邊裝置。
  一般人所說的主機,其實指的是機殼,機殼打開之後才是整台電腦運作的核心。主機裡頭最底下、插了一堆線和卡片的就是所謂的主機板,而橫插在上面的是介面卡,在大風扇之下則是CPU,在大風扇邊插著1~2條的RAM,此外、還有零零總總的排線……等。

  不論設備如何演變,個人電腦的內部配置始終仍維持如右圖的方式,除了主機板的限制之外,周邊零件的尺寸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右圖的解說~
A:放置電源供應器的位置

B:放置主機板的位置
C:插擴充介面卡的位置
D:安裝光碟機...等裝置的位置
E:安裝硬碟、軟碟機的位置
F:機殼上的開機、音效、USB都是透過此處的線路來連接


  除了介面卡之外,其餘的裝置都需要靠長得扁扁的「排線」和主機板做連結,另外,主機中最顯眼的一捆彩色的線就是「電源線」。所有接了排線的裝置都得要再接一條電源線才能運作,所以說、電源線是主機的生命之線也不足為過呢。

排線的圖稍候補上~

  主機之外的設備,則通稱為周邊裝置。周邊的發展也從早期的多種介面、單一功能,到今日的統一介面、多種功能,其種類之多,令人目不暇給。
下面就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一、 輸入裝置
  鍵盤與滑鼠就是最基本的輸入設備,所謂的輸入裝置是能夠將資料或指令傳進電腦裡的設備,包含了所有能將資料輸進電腦中的設備。

二、 輸出裝置
  舉凡能夠將資料以各種形式傳遞給使用者的設備都算是輸出裝置,從輸出畫面的螢幕,輸出聲音的耳機、喇叭,到輸出圖像的印表機…等等。

三、 輸出入裝置
  有些設備不但能夠傳入資料,同時也能夠傳出資料,像是較早期的數據機(Modem),以及現在主流的網路卡…等等,而它們的主要功能就是大家熟悉的上網(連接網路)。

四、 儲存裝置
  除了以往內藏在主機裡頭的軟硬碟之外,現在流行的隨身碟、外接硬碟、燒錄機……等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功能當然是備份、儲存資料。


小知識
經過處理資料的叫「資訊」information;未經處理的資訊叫「資料」data。


E-Service 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日的個人電腦市場主要有兩大陣營,而這兩大陣營分別是開放式架構的IBM PC,與封閉式架構的Apple的Mac,本站介紹的為IBM PC系統,它同時也是市面上的主流。

PC – 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

  PC的由來,為1981年時,美商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所使用的名字,而當時的IBM PC便是今日個人電腦的老祖宗。

早期的電腦體積上有一間房子這麼大,並且使用真空管做為核心,一直到了20世紀後的60年代才逐漸由電晶體取代,而到了70年代後、積體電路技術的引進,才使得「電腦」轉變為「個人電腦」,並開始步入家庭。



左圖為IBM PC問世時,請當時的知名演員卓別林為其代言的廣告。


一台電腦的主要構造如下:
一、 螢幕(顯示器)
二、 主機
①、 主機板(Main Board)
②、 中央處理器(CPU)
③、 記憶體(Ram)
④、 硬碟機(HD)
⑤、 軟碟機(Floopy)
⑥、 光碟機(CD/DVD-ROM)
⑦、 電源供應器(Power Supply)
⑧、 擴充卡
三、 鍵盤(Keyboard)
四、 滑鼠(Mouse)
五、 喇叭(Speaker)


小知識

Comprter原本指的是從事計算行業的人,而他們在計算的時候則必須要藉助於一些工具(如算盤),那些工具則可以說是電腦概念上的始祖。


E-Service 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長久以來一直是全球電腦生產的重鎮,而各類電子零件(電腦零組件)的價格更是便宜的驚人,尤其是有著「台北秋葉原」之名的「光華商場」,更是打出了『世界最便宜』的招牌……,電腦已然成為家家戶戶都有的配備之一了。
  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如今的電腦技術已經相當的成熟了,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電腦」之外,玩家們自行組裝的「白牌電腦」在市場上也有著一席之地。不論其是否為專業玩家,一旦到了光華商圈都會看到許多使用者詢問諸如:加RAM、換HD…之類的事情。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自行處理這種「小事情」,而準系統的普及之後,這類狀況更加明顯。

  不論在什麼年代,DIY總是有一股莫名的吸引力,而電腦的DIY(自行組裝)除了價格便宜之外,還有著靈活、快速、美觀…等各類優點,但是相對的,在維修、穩定、效能…這些問題上,也都是玩家的一種考驗。
  電腦用久了之後常常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人會怪罪於牌子太爛,有些人則會覺得是組裝的人技術太差,但是、花了一大筆錢,卻得不到想要的效果,著實是令人生氣的事情吧。
其實、許多的問題並非出自於電腦,而是使用者本身的問題、只是自己沒發現而已。
相信許多USER都有過同樣的困擾,電腦忽然之間不動了、除了感到莫名其妙之外,心中難免會冒出「明明正常使用,怎麼會突然壞了?」「八成哪裡偷工減料吧!」「搞不好零件被偷換過了…!?」
  這時候先別急,正如之前提過的,本書除了「裝」之外,還告訴你如何「修」電腦,同時、還告訴你如何檢查零組件的規格。

  電腦組裝DIY其實一點都不難,正如同本書標題,其實、一隻訓練有素的猴子都能做到,而且、DIY不表示你得要整台通通自己裝,有時候、加點零件,換點配備,也能夠讓自己受益良多,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增加自己的知識。
筆者從事電腦的相關行業多年,若是把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歸納成一句話來表達,那就是『無知真是可怕』!
  隨便舉個例子來說:有位使用者用玻璃清潔劑把CRT螢幕擦的「亮晶晶」、還抱怨「太刺眼」,其實清潔螢幕就該使用專用清潔劑;另外有位USER認為硬碟裡面是真空的會爆炸,因此、常常緊張兮兮的。
  為了減少這些讓人啼笑皆非的真實案例,本書特地在每一章的最後,附上了使用電腦的注意事項,以及電腦的小常識,來增加大家的知識與常識。


E-Service 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要使用掃描器,只需要按個鍵就好了,在此就不討論掃描器的使用方式。
掃描器與數位圖檔息息相關,在此針對幾個常見的術語稍做介紹~「色彩品質(模式)」、「檔案大小」與「影像處理」

色彩模式

在Windows系統下,桌面上按「右鍵」、「內容」,選取「設定值」即可看到色彩模式。一般常用的模式為16 bit or 32 bit,底下就做個簡單的說明。

色彩模式表

位元數 色彩數 定義
1 bit 2色 Black / White(黑白模式)
8 bit 256色

256階 Grey Scale(灰階模式)
16 bit 65536色 High Color(高彩)
24 bit 一千六百萬色 True Color(全彩)
32 bit 一千六百萬色 True Color(全彩)

檔案大小

圖檔的檔案=(寬度 x 水平解析度)x(高度 x 垂直解析度)x(色階位元數 / 8)

舉個例子來說:一張4*6的照片,當我們用1200dbi 、24bits的模式去掃瞄後,會產生
(4*1200)*(6*1200)*(24/8)=10368000 bytes大小的檔案
1024bytes = 1k、1024k = 1MB
所以會產生約 9.8MB的圖檔(這裡指的是BMP格式的檔案)

影像處理

這裡就牽涉到輸出、也就是列印出來的問題了。基本上、數位化的影像分為RGB、與CMYK兩種。

RGB 指的是紅、綠、藍,螢幕的三原色(不是紅黃藍歐)。
CMYK 指的則是青色(Cyan)、洋紅(Magen)、黃(Yellow)、黑(Black)四種。
一般來說、影像處理(螢幕顯示)時、會採用RGB模式,而輸出時則採用CMYK模式。兩者為互補色系,在應用上亦是相輔相成的。
附帶一題、許多彩色印刷與平面印刷也是採用CMYK模式。

E-Service 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的流程是以「一顆硬碟」、「單一WINDOWS系統」所設定的。
  1. 分割硬碟&建立磁區
    一顆新買回來的硬碟裡頭是一片空白,在安裝之前得要先劃分出「
    主分割區」與「延伸分割區」。其中、主分割區用來安裝系統與應用程式,而延伸分割區則可以再劃分出數個「邏輯磁碟區」。
    主分割的比例雖然是看各人喜好而定,但是以WINDOWSXP而言,基本要求為2G,若再將一堆零零總總的軟體算進去、至少得要個10G以上才夠用吧!邏輯磁碟區則沒有太多限制,但原則上不要超過三個。
  2. 安裝作業系統
    如果你使用的是WINDOWS的原版光碟進行安裝,這時候只需要按幾個鍵、把C磁碟格式化之後就可以繼續安裝了。
    至於想要用
    快速格式化還是一般格式化呢?今時今日的硬碟技術已經相當純熟了,筆者建議可以先選擇快速格式化,等到系統安裝完成之後、再利用軟體詳細的檢查有無磁碟壞軌。
    至於安裝過程中的設定呢,筆者建議在此可以先通通省略,等到安裝完成之後再並設定。
  3. 安裝驅動程式
    安裝完成之後、自然是安裝驅動程式啦,在此、筆者建議依照「晶片組」、「顯示卡」、「音效卡」、「網路卡」、其他硬體裝置的順序。
  4. 檢視硬體裝置
    安裝完驅動程式之後,可以到裝置管理員裡頭察看有沒有打X或是問號的裝置。有的話呢、別忘了將驅動程式補上歐
    我的電腦上按右鍵,選擇管理、再選擇
    裝置管理員即可。
  5. 調整使用者介面
    依照自己的喜好調整操作介面。
  6. 做系統的原始備份
    可以用GHOST,或是類似的軟體做一個安裝完成後的初次備份。
  7. 安裝防毒軟體
    在安裝其他的軟體與上網之前,一定要先安裝防毒軟體避免中毒。
  8. 安裝應用軟體
    像是OFFICE、繪圖軟體、DVD播放這類......
  9. 設定其餘使用者
    如果是家人一同使用的電腦,別忘記個別的設立帳號與密碼歐
  10. 安裝或設立還原點
    至此、系統已經安裝置一個段落了。別忘記為安裝好的系統做個備份或是設個還原點~
完工~

E-Service 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許多時候會在「新增移除程式」內,發現已經移除的軟體,想要再次移除的時候,卻又告訴你「此軟體已經移除」之類的話。
那麼、如何移除『在「新增移除程式」中只剩下軟體名稱』的軟體呢?
有以下兩種方法:

  1. 利用『登錄編輯器』清除「新增移除程式」的幽靈軟體
    在「開始」「執行」輸入regedit,然後找到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Uninstall」
    位置,內含所有軟體的名稱,可以手動的將某個已除名的軟體刪除,新增移除就不會看到該軟體名稱了。
    PS.不能夠亂刪歐~
  2. 利用「超級兔子」之類的系統輔助程式。

E-Service 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